畅通劳动者职业上升渠道(两会后探落实)

发布时间:2024-06-18 17:33:34 来源: sp20240618

  核心阅读

  江苏省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,紧扣企业需求,开展针对性、梯次性培训。借助智能化手段,改造传统产业,带动员工提升技能;针对新兴产业,探索订单式实训,促进高校毕业生快学技能、顺利就业。

  

  打开电脑、登录界面、查看数据……每天早上8点,江苏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南钢”)板材事业部宽厚板厂首席操作师黄龙上班第一件事,就是通过全流程智能制造平台,了解昨晚设备运行、生产效率、能耗成本和质量管控情况,如同一名“数据管家”。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,轧钢的过程被“搬”上屏幕,黄龙的工作场地也“搬”到了屏幕前。

  制造业升级带动从业人员一起转型,这是江苏持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一个缩影。

  江苏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,紧扣“制造企业要什么、一线职工缺什么”,开展针对性、梯次性职业技能培训,加快构建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体系,提升劳动者先进制造技能水平,推动培训资源向产业发展急需紧缺、产业技术工人生产必备环节集中。两年来,全省开展制造业技能培训81.9万人次,促进技能链与产业链、人才链、创新链深度融合、高度契合。

  企业转型带动老员工技能升级

  作为一名轧钢工,从2001年进入南钢工作,黄龙不怕苦不怕累,在500多摄氏度的钢板旁观察、卡量、记录,一站就是几小时,在近20年里练成一身好手艺。时间到了2020年,他的职业生涯却迎来挑战。

  这一年,南钢开始建设“智慧运营中心”,通过生产流程再造,让工业大脑和智慧算法辅助决策,助力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。

  数字化改造中,传统的操作被优化提升,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岗位和新的技能要求。“我们对智能制造感到陌生,不知道自己能否跟上企业发展步伐。”黄龙坦言,就在大家既担心又迷茫的时候,公司给员工们吃下一颗定心丸:会带着老师傅学习新技能、一起转型。

  “培训分两个阶段,一直持续到现在。”南钢板材事业部设备处数智化开发室主任沈延祥介绍,理论学习阶段,公司邀请东北大学、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,从智能制造的内涵讲起,对标国内先进企业生产线,带着员工实地学习,增长知识。

  在实操环节,黄龙等老师傅深度参与数字化改造示范产线项目,边干边学。“我们在生产中的动作、时序、轨迹等,被采集到计算机中,通过建模生成标准化操作指令。”黄龙说。

  黄龙介绍,和过去温度高、噪声大的环境相比,如今在安静敞亮的远程操作控制中心工作,劳动强度大大降低,而生产效率快速提高。

  “数实融合与技能提升同频共振。”南钢人才发展中心主任仲崇波介绍,去年热轧产线年产突破160万吨大关,全年20次破月产、日产、班产纪录。2020年以来共培养出12名岗位生产骨干,3人被评为二级操作师,5人被评为轧钢工技师,3人成为技术管理人员。黄龙也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。

  江苏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负责人郭毅介绍,在制造业关键领域,江苏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,两年来累计开展数字技能获证培训28.3万人次,深度赋能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、数字化转型,助力产业技术工人转岗适岗稳岗。

  订单式实训帮毕业生快学技能

  “面试通过的那一刻,我激动极了。”今年22岁的陈国斌是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,3月份已基本确定就业单位——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。

  这是一家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,属于苏州市重点打造的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。小伙子坦言,去年秋招时始终没有找到心